1
近期,我们探讨了红军在江西的经济困境,依照历史时序,梳理红军长征期间的经济挑战。
1934年1月,毛泽东于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苏区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此篇报告后收录于《毛选·第一卷》中,并以《我们的经济政策》为题。
毛泽东文章开篇点明主旨。
我们的经济政策所秉持的原则,即全力推进所有必要且可行的经济建设举措。全力调集经济资源以支持战争,并竭尽所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工农在经济领域的联合,确保无产阶级在农民中的领导地位,努力实现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引领,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段论述堪称苏区经济指导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其中那句:“集中经济力量以支援战争,同时不遗余力地改善民众的生活。”
在革命时期,战争往往占据核心地位,资源如粮食、财政和装备需优先支持战争。那么,在确保战争资源充足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呢?
这般削弱战争力量的举措,实乃前所未闻。
别急,红军快来见你。
1934年四月尾端,红军在“广昌之战”中遭受了超过五千人的损失,遭遇了沉重的挫败。此外,蒋介石所采用的“碉堡战术”将中央苏区逐渐围困,导致其不断缩减。
以博古、李德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要想成功抵御“第五次反围剿”,已属不可能之事,随即着手策划一场规模宏大的战略撤退行动。10月启程长征,准备半年。
5月5日,《斗争》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呼吁大家“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致力于恢复和打造新的苏区,壮大我们的队伍并创立新的红军”。这一口号,实则是对长征的预演与预热。
“中央及中革军委已作出决定,自五月至七月,实施扩大红军规模至五万人的战略计划。”该指令要求各地及部队严格执行,确保完成突击式扩大红军力量的既定任务。
苏区扩红无大问题。
至7月7日,各地及部队均圆满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新增红军人数高达62269人。其中,仅都地区就有超过万人投身红军行列,红军队伍规模得以恢复至十万人之众。
人需粮食。
在紧急扩大征兵规模的同时,中央政府着力推进三项举措,以全力突击粮食的筹集工作:
呼吁民众节约三升大米,共筹集七万五千石谷物,用以支持红军新兵及前线战斗部队。
没收地主、富农粮食65000担。
号召民众支援红军10万担粮食。
正如招募士兵与扩充红军一般,粮食的筹集工作亦进展得颇为顺畅。8月8日,粮食部长陈潭秋宣布,那项动员24万担粮食的重任,目前已基本圆满完成。
为确保日常供应,更需储备用于战略转移的粮食储备,然而目前储备量尚显不足,亟需持续进行筹集工作。
秋日将至,中央政府明文规定,秋收之际,务必完成60万担借谷及土地税的征收使命。
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工作量增至原来的三倍,这似乎是一项难以实现的挑战吧?
至九月三十日,陈潭秋向中央汇报,粮食筹集任务圆满完成。共计动员了68.8万担粮食,成功收集到58万担,总计达到了126.8万担。
随着粮食储备即将到位,中央及财政部指出,粮食部门正在积极筹集粮食,财政部亦需协助筹集一部分资金。数量不大,仅需80万元,请迅速办理。
军令如山,遵命即可。
财政部长面对压力,毅然与地方政府携手,采取挖掘浮财、提前征收1934年的税赋、扩大钨砂出口等措施,仅用短短两个月便成功筹集到了80万元资金。
这笔资金由财政部筹措,自然归中央统筹分配。然而,在实施战略调拨的过程中,涉及诸多繁杂事宜,中央财政难以一一兼顾,难免会有疏漏之处。那么,身处基层的战士又该如何自处呢?
当时领导人已有此想法。
他们认为,在外奔波不宜过于拘泥,应保持一定的变通,战士身上亦应携带些许银两,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需要。
往昔的财政收入中充斥着诸多硬通货,诸如黄金、银元以及珍宝,因久未派上用场,遂被藏匿于瑞金城郊的山洞深处。
当前,我们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这些硬通货绝不能落入蒋介石之手,因此,我已派人将其挖掘出来,均等分配给红军战士。这样,他们手中便有了些许零钱,便于离开苏区后购置所需物资。
如此一来,中央储备大量资金,而战士们保留小额现金,此举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经济困境。
1934年10月10日,一支由8.6万名红军组成的队伍,自瑞金等地启程,踏上了漫漫长征之旅。
他们将筹集而来的粮食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悉数交付苏区民众,以确保红军撤离后,他们仍能得以维持生计。余下的约92万担粮食则随军长征,此举不仅确保了战争所需的物资集中供应,更在保障战争胜利的同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尽管储备的粮食所剩无几,但这已是红军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九十二万担粮食,八十万元现金,以及每位红军战士携带的五至七天口粮与零用钱。红军撤离苏区的经济账本。
物资可保障红军生存。
而且,在红军刚踏上征程之际,往往无需经历激烈的硬仗。
如前所述,赣南地区乃我国钨砂资源的主要产区,红军曾借此资源与广东陈济棠展开商贸往来。在长征启程之际,朱德总司令致信陈济棠,提出中止战事、恢复自由贸易的倡议。
陈济棠透彻领悟了朱老总的旨意,随即直言不讳,表示粤军将后撤四十里,红军若有所动作,务必提前告知,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此外,红军需承诺仅借道通行,不得踏入广东腹地。
陈济棠愿意退让,实则非出于拯救苍生的慈悲心肠,实乃因其对赣南钨砂资源觊觎已久。他意图在红军撤退之后迅速派遣军队北上,意图抢占这片富含财富的赣南钨砂之地。
无论陈济棠的意图如何,主动退让对红军而言总属有益,因此朱德总司令与陈济棠达成了共识,巧妙地绕过了蒋介石。
在红军长征初期,物资储备与财政状况相对充裕,无需陷入苦战,面临的危险亦相对较小。
直至两个月后的湘江战役,红军才遭遇了真正的生死攸关的考验。
湘江战役·油画
2
红军的物资储备虽丰,若无新的财源开拓,难免陷入坐吃山空的困境。因此,随着长征进入中段,主要的经费来源转变为打击土豪。
早在1934年10月22日,刚刚踏上征程的红军便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发布一则通知,强调各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务必密切关注,积极向地主、富农、商人筹措资金及征集物资。同时,在《没收捐款暂行细则》中明确指出:
没收地主和反动分子财产。
富农可捐粮食、洋油及军用品予红军。
每一项举措均需公示于布告栏,向当地民众阐明其详。
地主、富农与贫民,各自的身份界限划分得极为明晰,标准明确无误。
然而,红军作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对待土豪的打击也需遵循规矩,若各部随意行事,难免滋生弊端。
随后,红军成立了“没收委员会”,该委员会成为打击地主豪绅的最高领导机构。
每当红军所至之城市,"没收委员会"便与部队的最高政治机构携手,共同部署打击地主豪绅、征集粮食以及募集捐款等事宜。
待各项事务处理妥当,所有物资与钱粮将由“没收委员会”负责保管。随后,“没收委员会”将与后勤部门紧密协作,确保按照实际需求,将物资与钱粮合理分配至各部队。
瞧见了吗,即便是在长征这样充满艰辛的关头,红军依然能够确保所有行动严格服从命令,绝无任何部队因争夺战利品而演变成混战的荒唐局面。
纵然一切战利品均需上缴国库,亦无任何部队享有私分钱粮的资格。
如何识别土豪?
红军行军迅猛,途径皆是陌生地域。既要打击土豪以确保经济补给,又须恪守“关怀贫苦民众”的纪律,欲迅速识别并筹集钱粮,实属不易。
其实也有办法。
红军必然拥有其先锋队伍,“没收委员会”便会派遣人员与这支先锋部队并肩作战,边行军边展开调查。一旦查明哪家是土豪,便会在其家门口张贴一张告示,上面醒目地书写着五个显赫的大字:
此户是土豪
此举旨在标记关键点,待后续部队抵达后,“没收委员会”及政治部门将进行第二轮核实,确保既不冤枉任何无辜之人,亦不遗漏任何罪犯。
确认成为一位真正的豪富亦是一门精妙的技术。林伯渠曾在遵义向部队传授过一套独特的“一摸二看法”技巧,即首先进行秘密的调查摸底,随后再观察其房产与牲畜状况。
那些宅院宽敞、牲畜繁多的,无需多想,无疑是家财万贯的富豪。
这些物品如同豪华住宅和顶级跑车,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简直是遥不可及。又有谁见过辛勤劳作的工人驾驶宾利呢?
林伯渠的行事风格直截了当,颇具简练之风;而李坚真在判断事物时,则显得更为细腻周全。
每逢抵达一地,李坚真便会与数位同志攀登至山顶,居高临下审视各家院落之房屋大小,并仔细核对先锋部队所留下的标记是否精确无误。
选定高宅深院后,李坚真与同志们便启程下山。抵达门前,他们细心聆听狗吠声是否凶猛。他们坚信,豪绅家中的恶犬定然凶狠异常;若非如此,那狗儿十有八九是落魄之家所养之宠物。
狗叫凶猛即入。
进门有三道程序。
首先,需观察猪栏、牛栏、马栏的情况,若牲畜众多,便与林伯渠的做法相吻合,那么此人必定是富户无疑。
第二,审视灶台便可见一斑。富贵之家生活品质优越,常享肉食,烹饪亦偏爱油脂,故灶台上不免积聚了厚重的油渍。轻轻擦拭,手上沾染了油污,此环节便算圆满完成。
第三,审视农具亦为关键。一般而言,贫困之家农具稀少,仅能满足自给自足之需。然而,豪富之家则截然不同,他们需供给家仆与佃户使用,故而各种铡刀、犁、耙、铁锹、镰刀等农具一应俱全。
目睹农具井然有序地陈列于仓库之中,李坚终于圆满完成了他的第三道工序。
“这是土豪,准备开打。”
既已锁定豪门的名单,究竟如何应对,亦颇具策略性。
那些城镇中的豪绅,红军一经张贴布告阐明情况,便即刻发起攻击。随后,他们将没收的财富与粮食中,一部分用于军需,余下的则分发给当地的贫苦民众。
朱老总与史沫莱特言。我们不断剥夺地主与官吏的资产,以此补充我们的粮食储备,待粮食充足之后,便将余下的物资公平分发给贫苦农民与城中的贫民。
即便时至今日,红军依旧在兼顾保障战争物资供应与改善民众日常生活。
面对那些声名狼藉的地头蛇,红军便会召集广大贫苦民众召开大会,将道理阐释得明明白白。随后,军民同心协力,踏入那片土地,夺回本应属于他们的财产。
例如,在1934年腊月二十六日,中央红军抵达四川古蔺。当地有一位名为王典章的大地主,他拥有一座名为“安贵园”的庄园,其中常年储存着足以供数万人食用的粮食。
红军调查完毕后,随即召集了当地民众对王典章进行批评。当地群众纷纷泪流满面,对王典章的品行表示强烈的谴责,直言其为人不堪。
群情激愤,红军与民众共言。
“众位兄弟,平日里那些豪绅恶霸对我们欺压剥削,我们夺回他们非法所得,乃是为正义之举。如今佳节将至,却发现有些兄弟家中尚缺米粮和肉食,大家快些分摊吧。红军定会坚定地站在你们身后。”
闻悉红军的宣告,村民们立刻涌进场院,争相领取粮食与肉食。短短不到两小时,方圆十里八乡的贫困民众纷纷而至。
景象如史书记载。义军开仓,百姓归附。
凭借着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红军在打击土豪的战斗中进展异常顺利,且从未出现误判,从而为长征中期的经济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长征日记》中,萧峰记录道,自1934年10月至1935年5月间,共计发生21起针对土豪的打击与财产没收事件。须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并非针对单家独户的土豪,而是涉及范围广泛的集体行动。萧峰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其中一例尤为典型。
“1934年10月20日,对15家地主实施了财产没收,筹集到了超过3万元的资金,同时收集了1200余件衣物,以及大量的粮食。”
这不过仅仅是萧峰个人的记录,而那些他所不知晓或是未被记载的,却是俯拾皆是。
例如,在1935年1月,中央红军于贵州桐梓地区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循着线索深入调查,他们在邻近的山洞中发现了贵州军阀秘密藏匿的六万银元以及大量黄金、粮食等战略物资。
譬如,在遵义地区,红军对153家土豪进行了打击,贫苦民众因此分得了高达九十万斤的粮食、五百担的盐巴以及五万余件衣物。试想,红军留下的粮食究竟有多么丰富。
中央红军虽在武器装备与人员数量上存在不足,但在其他诸多方面表现尚可。虽艰辛困苦,却也尚能忍受。
在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成功筹集了共计21万银元,并确保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以抵达陕北。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行动发生在锡矿山,他们在矿霸的住所中查获了16000银元以及3000担粮食。
部队供应状况良好。
3
中央红军踏入贵州,接连取得胜利,得以在城镇稍作休憩。在这短暂休整之际,红军亦不失时机,开展些许贸易活动。
1935年伊始,贵州军阀王家烈遭遇连番败绩,红军遂将其所设盐行予以接管,并没收了王家烈预备用以慰劳薛岳部属的珍贵白金龙香烟,总价值高达五万银元。
王家烈可谓是挥金如土,然而他未曾料到,觊觎贵州省主席之位的,正是那位正忙于贵州“剿共”的薛岳。
那时红军战士中抽烟的寥寥无几,食盐更是难以充饥,所获物资如鸡肋一般,该如何是好?
卖掉变现呗。
红军将王家烈的盐与香烟悉数收缴,其中一部分随即分发给生活困苦的民众,此后便继续……后勤部门精心筹备了一场集市,以优惠价格将食盐和香烟供应给周边居民。
由于价格远低于市场行情,这些物品迅速被一抢而空。红军则利用缴获的战利品,换取了现金与银元。
携带着银元与时光,各部队慷慨地向红军战士发放了零星津贴,借此机会,战士们得以购置所需物资,同时也不忘稍作生活上的调整。
商家随之受益。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提及,红军于猴场期间,曾向战士们发放了过年的赏金。“商家与小贩利市翻三倍。”
抵达遵义城后,红军战士们将杂货铺里的毛巾与雨鞋抢购一空,甚至连仓库中的储备亦告罄。而那些面馆与酒肆,依旧保持着“生意兴隆,三倍于常”的景象。
如前所述,战争补给与改善民众生活,始终是红军恪守的宗旨。
红军总部领导考虑到,在城镇休整期间,部分战士可能会用苏区货币进行购物,但该货币在其他地区无法使用,这样战士们花费出去的货币岂不是白费?
每至一处,师级部队须设立临时货币兑换点,商家得以将所收苏区货币,按等价原则兑换为全国流通的银元,确保商家无任何损失。
若无临时货币兑换机构,苏区流通的货币便不可随意使用;擅自使用,便属违反纪律行为。
红军改良民生,商家因而小有盈余,贫困民众亦受益匪浅。然此事若传至蒋委员长耳中,恐怕他难以平复心中之怒火。
当时,红军内部广为流传一则幽默,戏称南京及其各省军队的长官们为“运输队长”,而蒋介石委员长则被戏称为“运输总指挥”。
若非为了撰写本文而查阅资料,我竟不知“运输大队长”这一称号的起源竟如此悠久。
得益于运输大队的后勤保障,以及红军沿途征收的豪绅财富所积累的银元,红军总部与战士们均拥有了可自由支配的财力。
此款资金在长征后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薛岳·字伯陵
4
历经“四渡赤水”之后,红军踏上了蜿蜒于贵州、四川与云南交界地带的征途,这一带正是众多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
鉴于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以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红军总部作出明确规定,禁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地主进行打击。即便必须采取行动,红军亦将坚持宣传和说服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的民众自发参与这一过程。
粮食来源主要靠少数民族购买。
朱老总布告。
红军长征,势如破竹。
已至川西,遵黎俗。
军纪严,不浪费。
公平买卖,足额付款。
一旦红军行经之处有人家中留守,战士们便会以和颜悦色和公道交易相待,绝无任何强行买卖之举。若遇到家境并不宽裕的卖家,红军战士还会特意给予更多的酬劳,有时甚至超出市场价格的半数。
若家中无人,亦无奈何,只得携走些许粮食。随后,将银元轻轻置于米缸之中,并附上一张致谢的便条。在字条上,我们自称红军,并表达了对食用贵府粮食的歉意,同时告知买粮款项已置于指定地点。
战士们收获粮食、储存钱财,更不忘为户主挑水扫除,而后才返回队伍,军纪之严明,令人称道。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理番地区与喇嘛寺进行了协商,达成了一笔大宗交易,一次性购入了1000头牦牛、30万只绵羊、22.5万斤青稞麦以及炒面。
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无人购粮”事件,发生于1935年7月5日至8月25日。
彼时,红一、四方面军已成功会师,总兵力扩充至十万人之众,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随之激增。
地处红军驻足的毛儿盖地域,系一处人迹罕至的藏族聚居区。然而,原本为数不多的藏民与牲畜,亦被国民政府驱离,使得红军面临一片荒芜之地。
然而,国府虽能将藏民与牛羊驱逐,却无法将田间的青稞一同带走。
面对粮食的紧迫需求,红军不得不采取行动,开始收割青稞。红军战士们随即将收割的青稞数量和原因记录在木牌之上,并将其插立于田地之中。他们承诺,藏民只需携带这些木牌前往红军部队,便可按原价兑换购买粮食的款项。
此次筹集粮食达115万斤之巨,鉴于数量之庞大以及资金储备之不足,毛泽东心中深感惭愧。抵达陕北后,他向斯诺坦陈道:
“此乃我国唯一的外部债务,未来我们必将对藏族同胞履行偿还之责。”
实际上,在穿越草地之前,红军始终拥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支撑。在我们心中,红军大规模的粮食短缺和饥饿状况,尤为深刻地体现在穿越草地那段艰难的历程中,彼时,因饥饿导致的减员情况尤为严重。
跨越了那片草地,红军踏出了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重拾了与地主豪绅抗争的勇气。他们频繁击败了企图围剿的国民党军队,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补给。
譬如,在红一、四方面军分兵之际,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入川,寻求大米补给,而我中央红军则持续向陕甘方向挺进。至九月,我军发动了腊子口战役,成功击溃了鲁大昌的后卫部队,并直接缴获了数十万斤粮食以及两千斤盐。
这些缴获的粮食物资,对于7000余人的中央红军而言,已是基本充足。
不久,中央红军抵达了甘肃陇南的哈达铺,该地乃一座繁华的城镇,物资储备丰富。红军得以将盐换取银元,进而利用这些银元购置所需物品。
猪肉每头5元,羊肉每只2元,5只鸡仅需1元,12个鸡蛋只需一角,各类蔬菜一担售价5角。红军所需物资,此处应有尽有。
于是,在向同志们发表讲话时,毛泽东便提出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都要吃好点
他们如今更关注的是提升生活质量,而非仅仅满足温饱,而是追求吃得更加精致。
刘伯承结盟的彝族领袖小叶丹。
5
抵达陕北之际,毛泽东拿出了早已准备的一首七律,经多次修订打磨,终成今日传颂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而红军一路上的经济政策、纪律严明和军民鱼水,更是被毛泽东总结成一句著名论断:
长征,既是传扬信仰的宣言书,亦是深入人心的宣传队,更是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天创优配-股票配资入门-正规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